概念戰、價格戰到口水戰,風起云涌的中國中小企業(SME)管理軟件市場,似乎從來都不缺故事和爆料。
不過,此前這樣的故事更多是發生在國內眾多的SME企業中,更像是一場無關大雅的“內戰”。
但源自澳大利亞的,全球知名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軟件MYOB登陸中國內地,則迅速在中國管理軟件業界、軟件分銷商乃至SME用戶中產生了不小的沖擊。
“MYOB登陸中國內地將給國內眾多自給自足的中小管理軟件廠商敲響警鐘,隨之而來的市場洗牌將不可避免。”業內分析師程宏認為。
國人的自留地
談及中國SME管理軟件市場發展狀況,一位從事軟件市場研究多年的業界資深觀察人士用“快速成長的‘問題孩子’”來形容。
縱觀整個行業發展,這幾個字可謂是一語中的。
據賽迪顧問預測,2006年,中國SME管理軟件市場銷售額將達到42.37億元,比2005年同比增長19.5%,如此快速的增長,為中外管理軟件廠商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
而這么一個誘人的大蛋糕,此前卻一直是國產軟件的自留地,國外廠商幾乎沒有進入。
金蝶公司一位
一方面財務軟件需求相對簡單,企業個性化需求少,故而開發成本低;另一方面政府采購以及財政部對國產軟件的傾斜,在客觀上也促成了國產財務軟件的快速崛起。
特別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前,財務軟件成為了國內眾多軟件公司利潤最有保障的來源,并且在業內形成了用友、金蝶、新中大、浪潮國強、安易等為代表的財務軟件領域的幾方諸侯。
“由于這些軟件廠商大多已經在各地劃分了勢力范圍,實際上彼此之間的競爭并不激烈。雖然偶爾也會為一兩個訂單爭得頭破血流,但是成敗并不傷及經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向《財經時報》透露。
“發展了這么多年,財務軟件市場一直是整個軟件市場里格局最穩定、競爭最小的市場。但是這種平衡只是相對的,一旦國外對手進入這個市場,以目前國內這些廠商的實力分析將很難與其競爭。”該人士強調。
鲇魚效應
“我們希望能成為這個市場的鲇魚,適當的競爭,是進步的催化劑。”智管軟件(中國)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韓梧豐表示。
“長久的‘吃黃糧’正在讓中國的財務軟件廠商缺乏進取心和競爭力。”資深分析師程宏認為,這也是近兩年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之際,國內卻鮮見相符合產品出現的原因。
國家工商總局統計數據表明,中國中小企業總量高達1200多萬家,占注冊企業總數99%。據相關資料,截至2004年10月,“已有IT應用”的中小企業數量已達400多萬家。龐大的用戶群,對于SME管理軟件的需求也正不斷增長。
顯然,對于一個如此龐大的市場,誰也不能袖手旁觀。
“目前市場上流行的SME管理軟件看似琳瑯滿目,但仔細觀察便可以發現多是針對貿易型和制造型企業,而適用于因市場環境變化不定而對信息化需求迫切的中小型行業,如服務性企業的產品卻是寥寥無幾。”韓梧豐向《財經時報》分析。
將漂浮在這“看似”產品豐富的市場之上的泡沫,我們可以發現實則還存在不少盲區。而這正是智管軟件生存的機會。
去年年底,智管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投入上億資金在成都建立研發基地,并用半年時間在全國布局。
“現在,我們這條來自澳大利亞的鲇魚已經準備就緒,國內的沙丁魚們可要小心啦。”韓梧豐笑著對記者表示。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