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集團高級副總裁薄連明表示,自2008年1月1日起,多媒體、通訊、家電、部品四大產業集團,房地產與金融投資、物流與服務兩大業務群,共六大業務單元將構成TCL集團全新的陣容。與此同時,TCL集團的總部職能也將做出相應調整。
薄連明表示,“在2007年集團盈利已成定局的情況下,TCL電腦業務股權的出售正是這樣的產業大背景下做出的戰略取舍。”
取消事業本部制
記者了解到,TCL集團的戰略重組已經醞釀了很長時間。對于即將成立的四大產業集團,TCL集團副總裁王康平和高級副總裁趙忠堯已經成立了籌備組。接下來,TCL集團將先成立其全資控股的產業集團,之后將集團持有的22家公司股權置換進去,這種內部交易無須股東大會的審批。
據介紹,目前TCL集團旗下的24家實體企業,除了已經上市的兩家企業TCL多媒體(1070.HK)及TCL通訊(2618.HK)屬于投資控股型的管理模式外,其他22家公司還延續了傳統的經營管理型模式。TCL集團曾經為了分類管理而施行過事業本部制,但事業本部與其管轄的企業實體間并沒有直接的產權關系,這導致TCL的事業本部制度難以真正落到實處。
薄連明表示,實施重組后,可以改變過去TCL集團投資控股型與經營管理型交叉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一改過去中小企業分散,沒有集約效應的缺點,有利于形成規模優勢以及分類聚焦,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大產業集團中,多媒體和通訊兩大集團即兩大上市公司——TCL多媒體及TCL通訊,另兩個產業集團則為家電和部品。據悉,家電產業集團由TCL空調、白家電、小家電、照明、南洋電器、瑞智壓縮機重組而成;部品產業集團重組的企業包括升華、金能、顯示科技、數碼存儲、光盤復制、平板項目。此二集團將采取類似TCL多媒體和TCL通訊的操作模式,今后也將考慮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來改變目前TCL集團全資經營的模式。
四大產業集團涵蓋TCL所有的工業企業,而兩個業務群涵蓋工業企業以外的企業:房地產與金融投資業務群包括房地產公司、財務公司以及持有集團物業的深圳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物流與服務業務群包括翰林匯、電大在線、進出口公司、速比達、呼叫中心等。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表示,以投資關系為紐帶重組相關聯業務,投資關系與管理關系相統一,有利于謀求產業協同效應,做強做大相關產業群。
改革高管考核體系
對于這次重組的目的,李東生表示,此次重組主要選擇與企業發展戰略相匹配并適合多元化大型產業集團的治理結構,促成TCL集團向投資控股型過渡;重組后TCL作為一家大型的多元化的產業集團,資源將聚焦在多媒體、通訊和家電三大產業,同時發展與此相關的關鍵部品,并積極拓展房地產與金融投資、物流及服務領域。
對于已經出售的電腦業務,薄連明表示,“這部分業務依然是TCL集團旗下的投資參股企業,TCL集團在未來四年還將為其投入不超過4.5億元的財務支持,TCL集團的3C產業布局將不會改變。”
其實在這次戰略重組前,TCL集團在今年10月已經建立了新的高管團隊,TCL集團這次明確了四大產業集團和兩個業務群的主要負責人分工:除TCL多媒體及TCL通訊繼續由梁耀榮(高級副總裁兼多媒體CEO)、劉飛(高級副總裁兼通訊CEO)掛帥外,王康平副總裁負責家電產業集團,趙忠堯高級副總裁負責部品產業集團,薄連明高級副總裁負責物流與服務業務群,袁冰副總裁負責房地產與金融投資業務群。
而在TCL集團總部層面,李東生、薄連明、袁冰和總經濟師黃旭斌將主要擔負著總部職能的協調,TCL集團總部12月3日召開會議也進行了職能的重新梳理,特別新設立了戰略與投資管理中心,此外強化了財務管理中心和審計中心。
而對于4大產業集團和兩大業務群的績效考核,薄連明告訴本報記者,“TCL將改變過去單純的KPI考核模式,轉而采取全面預算管理的模式,這就改變了以往各產業實體與集團就KPI考核指標權重比例的博弈造成的考核失效。”
薄連明表示,“之前連續兩年的人事動蕩是TCL集團25年發展后必然做出的調整,今年10月確定的新管理團隊更加年輕,今后不會再出現大規模人事變動。”
本報記者 郎朗
安徽新華電腦學校專業職業規劃師為你提供更多幫助【在線咨詢】